Press "Enter" to skip to content

老席留学的猫腻与口碑评价?别急,让我这个过来人给你唠点大实话!

家人们谁懂啊!最近刷小红书老是刷到“老席留学是不是有猫腻?”、“老席留学口碑到底咋样?”的帖子,给我整得那叫一个着急上火啊!咋说呢,这种感觉就像你眼睁睁看着自己追了十年的CP被路人乱造谣,恨不得冲进屏幕摇着对方肩膀大喊:“不是这样的!你听我解释!”

老席留学的猫腻与口碑评价?别急,让我这个过来人给你唠点大实话!插图

行了,不演了,摊牌了:我,四年前通过老席去的新加坡国立大学,现在搁这边一边啃着海南鸡饭一边给你们码字。今天咱就抛开那些官方套话,用咱们吃瓜群众能听懂的大白话,唠唠这个被传得神乎其神的“老席留学”。

一、所谓“猫腻”?我看是“猫宁”还差不多!

说真的,第一次听说“老席留学有猫腻”的时候,我差点没把奶茶喷屏幕上。猫腻?啥猫腻?是能帮你把GPA2.8包装成3.8,还是能给你凭空造三段大厂实习经历?

1.“猫腻”一:他们咋那么能“画饼”?

哎哟喂,这个我必须说道说道。当时我拿着我那个双非本科、雅思6.5的背景,自己琢磨顶天了能申个澳洲八大的尾巴。结果老席的顾问老师(人家不叫销售,真的不叫!)跟我聊了俩小时,直接给我“画”了一张冲刺新国大的饼。

我当时内心OS:老师,饼太大,我咽不下,真的栓Q。

但人家不是光用嘴画啊!她拿着我那份苍白的简历,愣是从我大三那年帮教授打杂的一个小项目里,挖出了点儿“科研潜力”;又把我那个水了吧唧的社团经历,包装成了“领导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”。好家伙,我直接好家伙,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这么牛逼呢!

2.“猫腻”二:文书老师是肚子里的蛔虫吗?

他们的文书服务,那才是“最大的猫腻”!我当时写的初稿,那叫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——全面、正确,但无聊得像白开水。

文书老师看完,回了封巨长的邮件,里面全是灵魂拷问:

“你当时为啥选这个专业?就只是因为好就业?”

“你说你遇到困难很煎熬,具体咋煎熬的?是边哭边刷题还是边骂街边改论文?”

“你从这个经历里到底学到了啥?别跟我说‘学到了知识’,我不信。”

给我问得啊,汗流浃背了兄弟们。感觉像是进行了一场深度心理治疗。最后改出来的文书,怎么说呢,就是把我这个普通的李华,写成了一个有血有肉、有挣扎有成长、对未来有清晰思考的李华Plus。这玩意儿,它不像是编的,它就是我,只是是那个我自己都没发现的最好的我。

所以,他们的“猫腻”,在我看来,就是一套极其精准的“挖掘机”技术+“放大镜”工艺。不造假,而是帮你把身上那些被灰尘盖住的光亮点,擦得锃亮,然后放到聚光灯下。这能叫猫腻吗?这简直是清晨的“猫宁”(Morning Call)服务,把你从“我不行”的沉睡中叫醒!

二、口碑这玩意儿,就像螺蛳粉——爱的人爱死

口碑评价这东西,真的太主观了。就像有人说螺蛳粉臭,有人却说香疯了。老席的口碑也是两极分化得厉害。

为啥有人夸?

  • 结果导向,诚不我欺:最硬核的口碑就是Offer。我身边通过老席出去的朋友,甭管是去新加坡、英国还是香港的,确实都去到了比自己预期更好的学校。这种“低开高走”的逆袭剧本,谁不爱看?谁不夸一句“值!”
  • “保姆式”服务,懒人福音:他们的服务细节到啥程度呢?会提醒你:“同学,下周要考雅思了,这几天记得少吃火锅,别闹肚子。”会告诉你:“给教授发邮件套磁,最好选在当地时间工作日上午10点-11点,回复率最高。”就连签证下来那天,我的顾问老师比我还激动,直接在微信里刷屏放烟花表情包。这种情绪价值,拉满了属于是。
  • 不玩消失,回复秒回:这是我最满意的一点。无论我半夜几点(对,我就是个夜猫子)发神经问一些弱智问题,比如“老师,新加坡用不用带羽绒服啊?”,都能很快得到回复(虽然后来我知道他们是轮班制)。这种安全感,对于申请季焦虑到头秃的我们来说,太!重!要!了!

那为啥也有人骂?

说实话,我也混迹各大论坛偷偷围观过。

  • 预期管理失衡:有些人可能觉得找了机构就等于保送哈佛耶鲁了。一旦结果不如意(比如只申到了TOP30而不是TOP10),就容易心态爆炸。但申请本就是实力+运气的事儿,天王老子来了也不敢打包票啊。
  • 沟通频道没对上:有时候你觉得是大事,他觉得是小事。比如你纠结文书里一个词用“profound”还是“significant”,老师可能觉得这俩没差赶紧推进下一项更重要。这种细节上的摩擦,积累多了就容易差评。
  • 价格敏感:他们家确实不算便宜。对于觉得“申请不就是填个表吗凭什么收这么多钱”的家庭来说,这钱花得就肉疼,期望值自然会飙到天花板,稍有不顺就容易觉得“不值”。

所以看口碑,你得带脑子。要看那些具体夸了什么、具体骂了什么的评价,而不是单纯看五星和一星。就像你看淘宝评价,得跳过那些“很好”和“很差”,专门看带图的长评,一个道理。

三、为啥我偏偏挑了新加坡,又为啥是老席?

说到这个我就来劲了。当时我爸让我去美国,我妈让我去澳洲,我自个儿……我自个儿想去个又安全、又离家近、学校排名又牛逼、华人多还好适应的地方。

但新加坡的申请,尤其是那两所顶尖的,真的是“闷声发大财”的类型。要求玄乎得很,它不像英美那样有特别明确的标准线,更看重你的“综合匹配度”。这时候,一个懂行的“内路人”就太关键了。

老席在这方面,给我的感觉就是“门儿清”。

他们知道NUS的某个专业偏爱有工作经验的,NTU的某个教授最近在研究啥方向、喜欢什么样的学生。他们甚至能搞到一些往届录取学生的真实背景案例(脱敏后的),让你清晰地定位自己。

这种信息差,靠我自己百度知乎扒三天三夜也扒不出来啊!

而且新加坡申请流程里那些细碎的要求和时间节点,他们整理得明明白白,直接给我个时间表,告诉我每个点该干嘛。我这种拖延症晚期患者,直接被安排得明明白白,只能跟着走,最后居然异常顺利。

这感觉就像,你一个人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打出租车,可能被绕路可能被坑。但老席就像一个本地老司机,知道哪条路最近、哪个时间段不堵车、甚至还能跟你唠唠哪家馆子好吃。你多花了一点钱,但买的是效率、是安心、是一个最优解。

四、一些大实话

好啦,唠了这么多,感觉把我这辈子的口水都要耗尽了。

最后说点主观的、不保证完全正确的真心话:

找老席这类服务,本质上是一种投资和资源置换。你花钱,买的是他们的经验、时间、信息渠道和帮你省下的心力。如果你自己就是个时间管理大师、研究能力超强、心态极好、且对留学门儿清的学霸,那你确实没必要花这个钱。

但如果你像我一样,是个普通学生,会焦虑、会迷茫、想冲个好学校又怕自己搞砸,那找一个靠谱的引路人,真的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。这钱不是付给那个最终的Offer,而是付给整个过程中你内心的踏实、方向的清晰和被挖掘出的那个更好的自己。

老席对我来说,就是那个靠谱的引路人。没啥见不得人的猫腻,有的只是实打实的专业和熨帖的服务。

至于到底值不值?这事儿吧,如鱼饮水,冷暖自知。反正现在看着新加坡的蓝天白云,想想自己当年的选择,我只想说一句:这波,不亏!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