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不建议去新加坡留学?这5类人真的要三思!
宝子们好呀!我是老席~作为在新加坡留学圈摸爬滚打多年的”老油条”,每天都能收到一堆私信:”新加坡留学到底好不好?””听说那边很卷?”说实话,新加坡留学就像开盲盒,有人拆出隐藏款,也有人觉得”踩雷”。今天老席就来泼泼冷水,聊聊为什么不建议去新加坡留学——尤其这5类人,真的要三思!
一、如果你受不了”卷上天”的学术压力
新加坡的大学,尤其是公立名校(NUS/NTU/SMU),学术强度绝对能让你见识到什么叫”亚洲式内卷”。
1.考试周=修仙周,图书馆24小时灯火通明
平时上课老师布置的reading list能堆成小山,一篇30页的英文文献是基操,小组作业动不动就要求做数据分析+PPT展示+全英文答辩。到了考试周,图书馆座位比春运车票还难抢,凌晨3点还能看到穿拖鞋啃面包的学霸。老席有个学生从二本院校过来,开学第一个月就被全英文授课和小组讨论逼到崩溃:”一节课听不懂30%专业术语,小组作业根本插不上话,半夜躲在宿舍哭了好几回。”
2.宽进严出不是传说,挂科率真的不低
别以为考上就万事大吉!新加坡公立大学采用”末位淘汰制”,每个专业每年有5%-10%的学生因成绩不达标被分流。比如NUS的计算机系,大一的”编程导论”课挂科率高达20%,挂科后不仅要重修(学费1万新币起步),还会影响毕业时间。老席见过最可惜的案例:有个学生大二沉迷社团活动,专业课均分低于C,直接被调到私立院校,原本4年就能毕业,硬生生多花了2年时间和30万学费。
3.适合人群自查:
如果你是”佛系学习党”,习惯了国内大学”考前划重点就能及格”的模式,或者英语基础薄弱(雅思低于6.0),真的要慎重。新加坡的课堂讲究”主动输出”,教授不会追着你问”听懂了吗”,所有资料都靠自己查,小组作业也没人会迁就你的进度——这里的学术环境,更适合目标明确、能扛住压力的”自驱型选手”。
二、如果你对”贵到肉疼”的生活成本敏感
新加坡连续10年蝉联”全球最贵城市”,留学开销绝对能刷新你的认知。老席经常开玩笑:”在新加坡,连呼吸都是钱的味道。”
1.学费:公立每年15万起,私立也要10万+
公立大学热门专业(如商科、计算机)每年学费4-5万新币(约20-25万人民币),4年读下来轻松破百万。私立院校稍便宜,但每年也要2-3万新币(10-15万人民币),而且很多课程不包含实验费、材料费(比如艺术生买雕塑材料,一次几百新币说没就没)。最扎心的是,学费每年还在以5%的速度上涨,2025年入学的宝子,比2023年多花了1万新币学费。
2.生活费:每月1.5万人民币起步,省钱全靠”抠门”
- 住宿:学校宿舍双人间每月1000新币(5000人民币),校外租房普通组屋单间也要800-1500新币(4000-7500人民币),要是住公寓直接破2000新币(1万人民币)。老席有个学生为了省钱,住在兀兰边境附近,每天跨国通勤2小时,结果因为太累影响学习,最后得不偿失。
- 饮食:学校食堂一顿饭10-15新币(50-75人民币),校外吃顿火锅人均50新币(250人民币),就连奶茶都要8新币(40人民币)一杯。想自己做饭?超市里一颗白菜5新币(25人民币),猪肉30新币/kg(150人民币/kg),算下来和下馆子差不多。
- 其他开销:交通费每月150新币(750人民币),买衣服去ZARA随便一件卫衣50新币(250人民币),就连看场电影都要15新币(75人民币)。老席见过最会省钱的学生,每月生活费控制在1200新币(6000人民币),但过得相当拮据:”每天自己带饭,周末从不出去玩,连护肤品都是从国内背过来的。”
3.适合人群自查:
如果你的家庭预算有限(比如总预算低于80万人民币),或者习惯了”想买就买”的消费模式,新加坡的生活成本可能会让你压力山大。相比之下,马来西亚、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留学成本更低,性价比更高。
三、如果你很难适应”多元到混乱”的文化冲击
新加坡是个”文化大熔炉”,华人、马来人、印度人、西方人共处一岛,这种多元文化带来新鲜感的同时,也可能让你感到”水土不服”。
1.语言环境:英语不够,Singlish来凑
虽然官方语言是英语,但本地人日常说的是”Singlish”——英语单词+中文语法+马来语尾音,比如”lah””lor””meh”。刚到新加坡的宝子,可能会听到出租车司机说:”Where you go, lah ? Now traffic jam very bad, lor!”连蒙带猜才能听懂。老席有个学生第一次去诊所,护士说”Your number later call you meh”,她愣是没反应过来是”稍后叫你号”的意思。
2.饮食差异:从”中国胃”到”世界胃”的艰难转型
新加坡美食虽然有名,但真的不适合所有人!海南鸡饭、肉骨茶、喇沙等本地菜偏甜偏辣,而且很多餐馆混合宗教禁忌——比如马来餐馆不卖猪肉,印度餐馆用手抓饭,对于从小吃惯家常菜的宝子来说,简直是”舌尖上的挑战”。老席有个学生从四川来,每天靠老干妈下饭,三个月瘦了10斤,最后实在受不了,周末坐高铁去马来西亚新山吃火锅”续命”。
3.社交圈子:华人抱团vs融入困难
新加坡华人占70%,但本地华人大多说英语,和大陆学生的文化差异比想象中大。很多大陆学生习惯抱团,整天和中国同学待在一起,很难真正融入本地圈子;而尝试融入的宝子又会发现,新加坡人普遍”边界感”很强,很难交到深交的朋友。老席曾问过一个在NTU读了4年的学生:”你觉得最大的遗憾是什么?”她回答:”直到毕业,都没真正走进过一个本地家庭。”
4.适合人群自查:
如果你是”文化适应困难户”,离不开家乡美食和中文环境,或者性格内向、不擅长主动社交,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可能会让你感到孤独。相比之下,日本、韩国等文化相近的国家,更容易让你找到归属感。
四、如果你对未来规划模糊,只想”随便读个书”
新加坡留学的”性价比”,其实取决于你的目标是否清晰。
1.就业:想留新难,回国优势不明显
- 留新门槛高:新加坡政府收紧EP签证,2025年起要求月薪至少5000新币才能申请,而刚毕业的本科生平均起薪只有3500-4500新币(约1.75-2.25万人民币)。老席团队统计过,2024届公立大学毕业生中,只有30%能成功拿到EP,剩下的要么回国,要么去马来西亚、香港工作。
- 回国竞争激烈:新加坡大学在国内认可度不错,但比起英美顶尖名校,优势并不突出。尤其是私立院校的毕业生,HR可能根本没听说过合作的海外大学,需要花更多时间解释。老席有个学生从某私立院校毕业,回国投简历时被HR问:”你们学校是在新加坡还是马来西亚?”
2.深造:学术压力延续,科研资源有限
如果你想读博,新加坡的科研资源确实顶尖,但本科阶段想进实验室、跟教授做项目,竞争激烈到超乎想象。老席带过的学生中,只有GPA前10%的学霸才能拿到NUS教授的推荐信,普通学生很难获得学术机会。而且新加坡本地博士名额有限,很多人最后还是要申请欧美院校,从头开始适应。
3.适合人群自查:
如果你只是不想高考、不想工作,抱着”出去混个学历”的心态,新加坡留学只会让你陷入迷茫:学术跟不上、生活不适应、毕业后不知道何去何从。老席见过太多这样的学生,最后花了家里100多万,只拿到一张毕业证,却没有真正的成长。
五、如果你是”气候敏感星人”,受不了全年夏天
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,全年30℃+,湿度80%以上,这种”热带雨林气候”,真的会让你怀疑人生。
1.雨季vs旱季:衣服永远晒不干
每年11月-3月是雨季,动不动就下暴雨,衣服晾一周都潮乎乎的,内裤袜子全靠烘干机救命。4月-10月是旱季,太阳毒到能把人晒脱皮,出门5分钟,出汗2小时,化妆品分分钟花成调色盘。老席有个学生从东北来,第一年夏天长了满身湿疹,去诊所开了三次药才好转。
2.室内外温差大,空调病常客
新加坡人怕热如命,商场、学校、公交车的空调都开到18℃以下,室内外温差超过10℃。很多宝子每天在”蒸桑拿”和”打哆嗦”之间反复横跳,时间长了容易头疼、关节痛。老席去年带学生参观校园,半天下来好几个女生说”冻得肩膀疼”,从此随身带小外套成了必备技能。
3.适合人群自查:
如果你讨厌潮湿闷热的天气,或者有皮肤敏感、关节问题,新加坡的气候可能会让你生活质量大打折扣。相比之下,澳洲、新西兰等四季分明的国家,更适合”气候敏感星人”。
六、说了这么多”不建议”,但新加坡留学真的一无是处吗?
当然不是!老席写这篇文章,不是为了劝退大家,而是想让你更清醒地认识:留学没有最好的选择,只有最适合的选择。
如果你目标明确、能抗压、预算充足,并且渴望体验多元文化,新加坡绝对能给你带来超值的成长——这里有顶尖的教育资源、安全的社会环境、高效的办事效率,还有数不清的美食和美景。老席见过太多学生,从刚来时的迷茫焦虑,到毕业时的自信从容,新加坡就像一个”加速器”,推着你跳出舒适圈,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最后老席想问一句:看完这些”不建议”,如果你依然对新加坡充满向往,愿意为了梦想克服困难,那么恭喜你,你已经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!但如果你发现自己中了好几个”不建议”的点,也没关系——留学只是人生的一条路,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,比盲目跟风更重要~
你呢?看完后觉得自己适合去新加坡留学吗?欢迎在评论区和老席聊聊~👇(如果还有其他疑问,欢迎私信咨询”新马留学领航者www.mlxyliuxue.com”,老席团队免费提供1v1留学规划~)